山東海化(000822)成為馬年首只被*ST的魯股。
14日晚,山東海化公告稱,鑒于公司2012年、2013年兩個會計年度經審計的凈利潤連續為負值,根據有關規定,深交所將對公司股票實施“退市風險警示”特別處理。18日起,公司股票簡稱將變更為*ST海化。
值得關注的是,除山東海化外,青島堿業(600229)去年經營性虧損也達到1.11億元,最終因為在報告期內收到1.6億元財政補貼而避免了“披星戴帽”的窘境。此外,剛剛擺脫退市壓力的*ST亞星(600319)以及去年剛“摘星脫帽”的恒天海龍(000677),旗下的化工主業則未見好轉。山東化工板塊的上市公司,尤其是擁有國企背景的上市公司,經營前景令人擔憂。
“部分化工股所處行業產能過剩現象尤為嚴重。”16日,某券商分析師鄒曄對經濟導報記者說,今年預計連續兩年虧損的上市公司有近30家,其中化工股就占了1/3左右,“加上國企管理機制下企業難以靈活地適應市場,這些上市公司只能靠財政補貼或尋求重組獲得喘息。”11.29億元巨虧壓頂
對于登陸A股市場已超過15年的山東海化來說,“披星戴帽”還是第一次。
山東海化14日的公告顯示,去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43.15億元,較上年減少12.7%;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1.29億元,折合每股收益-1.26元。由于公司2012年已經虧損5.2億元,按照有關規定,深交所將對其實施了“退市風險警示”特別處理。
據悉,山東海化為山東化工業板塊老牌上市公司,多年來依靠在純堿行業的龍頭地位,經營業績尚可。不過,導報記者注意到,山東海化2013年年報顯示,公司純堿產品收入同比下降12.05%,毛利率僅為3.88%。
“國內堿行業產能過剩現象一直比較嚴重,加上國內政策對堿業上游行業產生負面影響,使得企業經營現狀不佳。”鄒曄表示,如去年國內多條新的浮法玻璃生產線開工,曾消化了純堿業不少庫存,但中央“八項規定”出臺后,大量給茅臺、五糧液公司配套生產酒瓶的企業產品積壓,再度使得用堿量大幅減少。
值得關注的是,山東上市公司中另一家以堿行業為主業的青島堿業去年經營性虧損1.1億元。分析指出,青島堿業主導產品純堿年產能目前行業排第十位,小蘇打年產能行業排名第一,但正是這種單一的業務結構導致其抗風險能力孱弱,在堿業低迷、企業庫存量大增的背景下,經營業績同樣難現好轉。再引重組猜測
實際上,早在去年10月,山東海化就已顯露出被*ST的跡象。
彼時山東海化的公告顯示,公司決定對下屬2家分公司等存在減值跡象的資產進行計提減值準備,約計提5.29億元,并計入2013年年度損益,使公司2013年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減少4.73億元。業內一度猜測,如此集中地減輕資產包袱,為公司2014年扭虧為盈,甚至后續資本運作,都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
“大股東資產注入確實是解決上市公司經營困境的一個選擇。”鄒曄表示。
山東海化背后實際控制人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近年來頻頻對山東海化管理層及公司資產進行調整,確實引起過業內多次猜測。
如2010年,山東海化更換董事長,新任董事長李云貴曾在中海油旗下多個子公司擔任財務總監,市場猜測其會重組;2013年12月,李云貴辭職,曾在中海油旗下子公司從事多年審計工作的湯全榮隨后接任,重組猜測更勝。
導報記者近日多方聯系山東海化相關負責人,但均未成功。值得關注的是,山東海化證券事務代表江修紅接受媒體采訪時,對純堿行業后市仍頗為看好,并表示公司暫時不會放棄純堿業務。
山東海化14日的公告只是強調會“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不斷優化資源配置,加強科技創新,轉變經營方式,強化營銷管理”,并未提及重組事宜。多只化工魯股陷泥潭
采訪中多名業內人士表示,想靠純堿業務翻身,對于山東海化來說,短期內恐怕很難。
一券商化工行業分析師對導報記者表示,堿企虧損原因在于國內純堿產能已嚴重供過于求,但企業擴能并未止步。“明明庫存很大,去年又有青海、江蘇企業上馬百萬噸項目,這都將對市場價格形成抑制,加劇純堿企業的虧損。”
值得關注的是,除了山東海化外,多家化工板塊的魯股同樣處于盈利難的窘境。
如去年剛剛“摘星脫帽”的恒天海龍近日公告稱,受市場因素影響,粘膠行業整體低迷,公司粘膠產品價格持續下滑,導致公司2013年虧損約2.62億元。
一度想通過“遠嫁”陽煤集團解決公司主業不振的青島堿業,最終因為接到當地政府1.6億元補貼才避免了被*ST的命運。還有*ST亞星,這家依靠自身力量很難走出泥淖的上市公司,最終還是靠政府補貼才躲過了退市的噩運。
頗有意思的是,上述企業均有國企背景。接受導報記者采訪的上述分析師認為,這既有化工業整體環境不景氣的原因,也與企業管理存在問題有關。
“國企在發展中資金實力雄厚,使得企業在占據市場、擴大產能方面有一定優勢,但也埋下了產能過剩的隱憂。”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教授楊春剛對導報記者表示,這是國企背景能使企業迅速變大,卻很難變強的原因之一。
鄒曄認為,國企管理體制的僵化使得旗下企業難以根據市場變化靈活調整,最終只能靠財政補貼或尋求重組來獲得喘息機會。
不過,鄒曄認為,這種“續命”方式不會長久,隨著監管層對凈資產、凈利潤、營收等指標審核越來越細致,相關約束性的規則會越來越嚴厲。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