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務院發布了鋼鐵等行業的淘汰落后產能總方案,紙面上是說要淘汰8000萬噸,禁止產能在國內轉移,鼓勵向國外轉移,最大的亮點在于說是淘汰的目標實現與否要列入地方政府的政績考核,這個有點狠,地方政府可能要緊張了;另外一個亮點則是有獎勵。興許積極性會高點。 筆者梳理了一下我國鋼鐵落后產能的淘汰過程;從2005年開始的5億噸鋼鐵產能開始淘汰,歷經9年未曾斷過,然到2013年,在建的、準備建的、閑置的總產能接近10億噸,幾乎翻了一番。筆者不禁擔心,這還是在年年強調淘汰落后產能的背景下發生的事情,如果沒有這些政策強制,不知道現在的鋼鐵行業又是一個什么樣的景象。 筆者的觀點其實和大多數人都是一樣的,關于鋼鐵行業的落后產能淘汰,還是放手交給市場就好;政府做好配套服務即可;否則指不定又會出現什么樣的怪象。 按照市場產能承載量來看,當前我國正常使用的80%左右的產能所生產出來的鋼材,基本上是吻合市場需求的,也就是說,還有閑置的20%左右的產能時過剩的;這部分完全是可以淘汰掉的。本次國務院要求淘汰的8000萬噸產能,測算大概占據總產能的9%左右;也就是說,即使全部淘汰計劃順利實施,過剩產能還剩下一半多。這樣來算的話,這個產能淘汰與否,其實對當前、甚至今后一段時間內的鋼材供求而言,是沒有多大的影響的。 那么我們就需要來捋清楚,這8000千萬噸最終會落在誰的身上?參考什么樣的標準。市場有這么幾個猜想:1)按照盈利或者虧損率的標準來,也就是說,哪些鋼廠在虧損,就按虧損額從高到低來搞;2)按照污染程度來排排坐,從高到低進行淘汰,也不要管他是不是有健全的環保設施,按照實際造成的污染大小來;3)還有人猜測,區分國有和民營來淘汰。但是,不管按照什么標準來執行,最終的問題還是怎么執行到位,這一次,把寶壓在了跟地方官員政績考核上,是乎有點靠譜,就怕到時候地方政府的積極性起來了,為了完成任務指標,造成一些“冤假錯案”來,出現一些亂淘一氣的情況,不分好壞,淘掉了事,該淘的淘不動,人家個大,勢弱的只能吃啞巴虧。 如何設立一個公開、公平的環境,讓淘汰鋼鐵落后產能政策在陽光下進行;與此同時,利用環保手段加上選擇性的銀行收貸,再啟用古老的市場倒逼機制;最終那些被市場遺棄的產能自然就消失了。然而問題在于,銀行能夠鐵面無私的做到這一點嗎。大家都說現在的鋼企、特別是那些大型鋼企,具有濃烈的影子銀行的特性。在全行業性虧損的大背景下,很多鋼廠的正常運作都是通過銀行的不斷輸血得以維持。而一旦銀行停貸,是不是就意味著此前放給這家鋼廠的貸款就此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呢?銀行會愿意干這個事嗎?這點才是關鍵,重點是錢。 說到錢,可能大家都注意到一點,這次的方案有一個獎勵補貼模式,就是針對那些被淘汰的企業,中央和地方財政均需要拿出大筆的資金來補貼獎勵;這顯然是很人性化的一點。但有個問題,中央財政資金注定不會很多,估計還得是地方財政打頭陣;但我國是乎正在面臨著龐大的地方債泥塘之中,市場猜測,即將發布的地方債審計報告,最終全國地方政府的債務可能達到20萬億。一邊是地方財政本來就吃緊,淘汰這些利稅大戶又將損失一大筆收入,另一方面還得倒貼這類企業,我想沒幾個政府是愿意干這種自討苦吃的活兒。 再來談談對鋼鐵市場走勢的影響,首先一點,這個淘汰計劃早在一個多月前就公布了,利空也好,利好也罷,基本上都被市場消化完畢;也就是說對于短期市場是產生不了影響的。第二點,上文說的很清楚,8000萬噸僅相當于總產能的9%左右,而我國現階段還有20%的閑置產能,也就是說,即使是一噸新產能不增的完成了淘汰計劃,是乎還是影響不到正常的鋼材供應量,還是沒戲。因此啊,對于成天泡在鋼材市場的“苦逼”們而言,大家該干嘛還是干嘛,大家的心理早就被這反反復復的措施弄得麻木 堅硬;多抓著點客戶,別想著囤貨賭行情,老老實實的觀望吧。【文/孟城祥 中國鋼鐵現貨網 2013-10-17】 Tag:鑄造鋼鐵,鋼鐵 |
標簽:不銹鋼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