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奇(張家港)化工有限公司或將改寫中國企業在美“337調查”商業秘密類案件中無一勝訴的歷史。
昨日(10月14日),華奇化工對外宣布,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12日終審判決依法駁回美國圣萊科特國際集團、圣萊科特化工(上海)有限公司的上訴請求,維持原判,華奇化工不存在商業秘密侵權。
這意味著曠日持久的圣萊科特起訴華奇知識產權糾紛案,在中國的訴訟已經水落石出。
上海高院10月12日做出的判決稱:“原審法院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上訴人美國圣萊科特、上海圣萊科特的上訴請求缺乏事實和法律依據,應予駁回。”
美國圣萊科特國際集團是全球最大輪胎用酚醛樹脂制造商,而華奇化工是這一領域亞洲規模最大的生產廠商,雙方是競爭對手。圣萊科特在2010年向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訴稱華奇化工侵害其商業秘密。
上海二中院經過多次開庭審理,大量調查取證,但在判決結果即將公布前,圣萊科特多次采用撤訴補充證據,隨后再以相同案由重新提起訴訟。上海高院在判決書中稱:“上訴人此時申請撤訴并非出于息訴之目的,而是為再次訴訟拖延時間,該行為明顯有違誠實信用原則。”
2012年5月,圣萊科特國際集團以中國法院沒有對其在華子公司指控華奇化工侵犯商業秘密糾紛的案件做出及時判決為由,向ITC(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提出337調查申請。
ITC對進口產品侵犯美國專利(或其他知識產權)的不公平貿易調查被統稱為337案件。“337調查”被國際貿易專家認為是美國企業阻止競爭對手產品進入美國市場的最經濟、最省時的法律途徑。
2013年6月18日,ITC負責審理337調查案的行政法官在初裁中認定華奇盜用了圣萊科特國際集團的商業機密,將禁止華奇向美國進口受影響的產品。但隨后的委員會認為行政法官的初裁結果存在眾多疑點,于9月9日宣布展開全面性復審。
商務部最新統計數據顯示,美國337調查中涉及中國企業的案件已占其年立案量的40%以上,這其中不乏三一重工、華為等行業領軍企業。作為首例中美并審商業秘密案,華奇化工與美國圣萊科特公司的知識產權糾紛因涉及中國司法主權問題而備受關注。
華奇化工董事長楊全海在提供給記者的一份書面文件中稱,此案一旦在美敗訴,意味著公司在將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無法進入美國市場,更為重要的是,這將對公司聲譽產生很大的影響。
跨國律師郝俊波分析稱,華奇在國內與圣萊科特之間的訴訟事由與在ITC的337調查實質上相同。而ITC對完全發生在我國境內的商業秘密爭議行使管轄權與通行的國際慣例不符。
根據美國國際私法禮讓原則,只要國外法院已經受理同一爭議,而該國法院是有管轄權的法院且是基于公平原則處理案件的法院,在后的美國司法機關就不應當再受理該爭議。而美國國際私法自制原則明確,在考慮外國法院是否更早受理該爭議,由外國法院受理是否更合適,是否更有利于當事人解決爭議等因素后,滿足特定條件時,美國司法機關則不應受理該爭議。
目前,由于美國政府停擺,ITC委員會原定于11月8日做出的終裁是否推遲尚是未知。郝俊波認為,這個案子如果敗訴,意味著美國司法機構可越權對主要爭議事實發生在中國,并且已在中國進行司法訴訟的商業秘密案件進行審理。
楊全海也表示,這是挑戰中國司法主權的行為,對擬開發美國市場的中國技術領先企業也將造成極惡劣的影響,華奇化工也會將這個官司打到底。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