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核能協會提出了新目標:到2050年全球核能裝機容量將至少提升三倍。全球科技與工業巨頭聯合簽署承諾書,支持!
核電產業一改以往笨重危險的面貌,以新科技小堆形式輕盈亮相,不但靈活、供電穩定而且經濟實惠,在AI數據中心集中發展的周期里,成為AI相當友好的能源伙伴。在目前這種國際經濟背景下,核電產業絕對算得上一個內生增長動力很強的板塊。
一個產業的高速發展會帶動整個產業鏈的共榮,核電亦如此,在這一輪AI電力需求的浪潮里,相關企業會收獲不同程度的業績增量,利潤也有機會再上一個臺階。
中核科技,是核電站閥門配件的核心供應商,現在已經手握29億訂單!
40年研發 終有結果
中核科技此前一則公告,夯實了訂單信息:已參與目前所有在建核電站項目,現在手握訂單,近5年核電項目任務飽滿!
這是一個市占率近乎100%的上市公司。
AI數據中心對核電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四代小堆,未來這才是核電站幾何增長的關鍵,上市公司表示,四代核電閥門領域已獲得突破,目前針對四代堆閥門的訂單已經有4億多。也就是說,在核電站未來集中增長的時候,中核科技同樣卡在快車道上。
核電閥門,是核電站中使用數量較多的介質輸送控制設備,但成本占比在逐漸走低,以量取勝終究不夠利潤率追求。
有讀者調侃它的出身是蘇閥廠,蘇閥廠也沒關系,中核科技的產品科技含金量是在逐步提升的。
去年,中核科技與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聯合研發,核電廠穩壓器先導式安全閥順利完成全部鑒定試驗。這是全國首臺穩壓器先導式安全閥,在穩壓器安全閥國產替代的路上,中核科技又向前走了一步。
穩壓器是核電站核島的主要配件之一,在壓力容器中起到穩定壓力的作用。穩壓器簡單講,就是在反應堆啟動期間,在一個回路里建立并且保持壓力,隨時補償和緩解溫度變化引起的壓力波動,使水-汽溫度平衡,壓力限制在一定范圍內。而當一個回路超壓時,就要通過安全閥把穩壓器內的蒸汽卸到卸壓箱中。
穩壓器安全閥是一個回路冷卻劑系統的關鍵超壓保護裝置,從核電站安全可靠運營的角度上來講,地位是無可替代的。
同時,安全閥在核電領域內擁有最高的物項等級,被嚴格定義為,規范1級、抗震IA類、質保QA1級。所以,雖然是一個配件,但是生產安裝標準相當高。
業內人士說,傳統的安全閥普遍使用的是彈簧式,現在二代以上機組都更換為先導式安全閥。
公開數據統計,我國目前已經運行和在建的所有核電站中,穩壓器先導式安全閥100%依賴進口,無一幸免,這不僅僅是成本問題,機組出海也會受到影響。 安全閥作為最高物項級,本來供應商就寥寥無幾,一旦供貨受阻,直接被卡脖子,會影響核電站的交付。因此,自主創新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
核動力研究設計院在這個領域里已經深耕了40余年,依托中核集團整個產業鏈的優勢,這是第一臺工程樣機通過了鑒定試驗。
這意味著,中國已經掌握了核電閥門的關鍵技術,而中核科技也成為了全球范圍內,少數能夠提供此類設備的企業之一,中國在核電領域內的創新,又多了一個。
更主要的看點是,先導式安全閥技術一直是法國和德國領先,我們并沒有跟隨或者模仿,而是研究出了一套與國外產品不相同的設計方案,屬于中國獨創,擁有完全自主的知識產權。
所謂獨創性,是基本沒有拿任何產品作為借鑒,所以獨創產品的可行性,就得通過大量的實驗來驗證。
在此之前,中國的安全閥研究技術之所以舉步維艱,與國內沒有大排量、高性能的閥門試驗裝置也有直接關系。設計的產品做不了試驗,就沒有論證數據,安全閥的試驗主要在德國和美國。
這樣的格局現在被中國給打破了,中國在研究先導式安全閥的過程中,還自行設計并建造了安全閥全性能熱態試驗裝置,具備開展全排量動作性能試驗、蒸汽排量鑒定試驗等能力,可以覆蓋百萬千萬級大排量安全閥的熱態鑒定。
也就是說,中國基本上成為世界上屈指可數,具備自主開展大排量閥門所有試驗項目的能力,也為后續安全閥的升級迭代研制,提供了強有力的試驗支持。
安全閥的設計制造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研發完成后再歷時5年才有如今的成果。
2019年 完成研發 2022年-2022年 開始制造,并開始試驗 2024年5月 官宣所有試驗完成 具備量產標準 2024年10月
上市公司透露,預計未來5年,核電項目訂單任務都很飽滿。中核科技可能現在更要考慮的是產能和交付問題,提高產能順利按期按量交付任務訂單是接下來的關鍵。
重組并購優質資產
年初,中核科技公告重大重組,重組對向為中核西儀。
主要分為資產收購和配套資金募集兩個步驟,一是購買交易對手持有的中核西儀98.88%股份,另一個是向包括中國核電和中核資本在內的不超過35名符合條件的特定投資者,發行股份募集配套資金。
重組完成后,中核西儀將成為上市公司的全資子公司。重組后的實際控制人依然是中核集團,實際上這就是中核集團在推進內部資產快速資本化。
其實,此前的2022年,中核西儀曾獨立申請IPO,擬發行不超過1.2億股并在科創板上市,計劃募集資金為20億元,但是半年后,中核西儀就撤回了申請。獨立IPO未果,中核西儀這一次借道中核科技,實現了曲線上市。
無論動機如何,對中核科技而言,這都是一個優質資產并購案。
中核西儀成立于1969年,最開始是一家大型儀表企業,后來成為國內資深的核輻射監測類系統及設備、火警消防系統和設備、安防系統及其他核安全系統的供應商,與中核科技同屬核工業裝備制造領域,也都處于核電站的上游重要環節。
中核科技是中核集團的首家上市公司,也是中國閥門行業第一個走入資本市場的企業,并購重組后,中核科技將新增業務板塊,成為更加全面的核工業裝備制造企業。
在中核西儀變成中核科技的全資子公司以后,中核西儀的業務體量也將并表,體現在上市公司的財報上。彼時,若中核西儀業務穩定,中核科技的業務體量和利潤都將再上一個臺階。
中核西儀的經營數據,還會為中核科技的財報增加看點。
財務數據顯示,2022年-2024年三季度,中核西儀分別實現營業收入11.49億元、13.24億元、6.63億元,凈利潤分別為1.77億元、1.64億元、8159.76萬元。 有些業績甚至比中核科技還要好。 截止到2024年9月末,中核西儀的資產總值已經超過26.63億元。
中核科技年報披露,2024年實現營收18.43億元,同比增長1.86%,扣非后凈利潤為2.11億元,同比增長9.35%。截止到2024年年末,資產總額為36.61億元。
中核西儀和中核科技未來將有更多的業務互補和協同,可以共同提供更加完整的核能裝備解決方案,中核西儀在智能化控制系統上有成熟的體系,可以助力中核科技閥門產品的智能化水平,增加產品附加值。
中核集團在海外核電項目中,也可以打包輸出“儀控系統+核級閥門”組合方案,提升上市公司在國際市場的參與度和競爭力。
產業再向主業靠攏
從招股書上披露的中核西儀營收結構來看,第一大客戶中核集團的業務高度集中,平均有90%以上。
這跟中核科技未來對業務戰略方向調整也較為相符,中核科技曾表示,要開始聚焦核電產業,并提高核工程在整體業務中的比例。
中核科技2024年18.43億營收中: 有8.39億元來自于核工程閥門產品,占總營收的45.52%,同比增45.50%; 有4.79億元營收來自于石油石化產品,占總營收的26%,同比下降26.00%; 其他閥門業務創造了4.65億元營收,與石油石化業務不相上下,占總營收的25.24%,同比下降11.44%。
在核電站批復放緩期間,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大型石化企業,成為了中核科技的第二條增長曲線。
2024年中核科技服務這些大型石化企業的業績有所下滑,在此之前,2023年,中核科技的石油石化業務營收有6.04億元,與核工程業務不分伯仲,當時核工程業務營收6.19億元,營收占比分別為33.37%和34.20%。
2024年石油石化業務下降了1.25億元,而核工程業務新增了2.2億元,并且其他閥門業務也下滑了。由此可見,中核科技正在越來越聚焦核能相關業務。
中核科技已經穿越了最艱難的核能停擺周期,正在步入核電快速發牌建設周期,其產業地位越來越清晰。
核電站在國際大環境下,逐步開始大批量放量上馬,新質生產力對小堆核電又提出了明確的需求,再加上一系列黑科技正在加碼核裂變聚變的研究,核能走上終極能源的道路,似乎越來越貼近現實。
編者按
資本市場上,有不少與核能相關技術和產品的公司,但是向中核科技這樣中核系老牌公司,始終在業務拓展中,有近水樓臺之利。
還有,中核科技手上暴增的訂單量足以證明,核能的產業環境開始發生了變化,核能會成為未來推動內生增長的關鍵領域,也會以穩健的業績表現,成為資本市場關注的重要方向。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