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記者 劉青 通訊員 孫洪娟)截至7月10日,624口當年井數據已完整進入“數據湖”,103口正鉆井數據正源源不斷同步中。這標志著渤海鉆探EISC歷史數據遷移工作圓滿完成,比計劃工期提前了一個月。
“數據入湖”,是將各類異構數據集中存儲和管理,滿足企業對數據處理和聯機分析等廣泛需求的新興概念,是數據治理專項工作的內容之一,滿足鉆井工程作業智能支持平臺(EISC)的推廣和應用需求。
本次歷史數據遷移,將2017年至2023年渤海鉆探國內所有勘探作業市場1.1萬余口井的鉆井井史、錄井動態、測井曲線以及解釋結論數據全部遷移至渤海鉆探“數據湖”。正鉆井實時數據入“湖”,也將成為“新常態”,從而實現更高效的數據管理和分析。
數據遷移工作啟動于3月初。趙恩普勞模團隊對歷史數據進行了全面的數據源識別與評估,精心制定了詳細的遷移策略,包括遷移的順序、數據轉換的規則等,分別選取有代表性的預探井、開發井、注水井進行了3輪系統測試修改,確保了數據順利高效遷移入“湖”。經過一周運行,系統穩定,遷移效果達到了預期目標。
遷移完成后,團隊對數據進行了完整性驗證,確保所有數據都已成功遷移至“數據湖”中。同時,根據“數據湖”的實際運行情況,團隊還進行了必要的性能優化,如建立索引、調整存儲策略等,以提高“數據湖”的運行效率和穩定性。
此項工作對渤海鉆探“數據湖”的建設意義重大,不僅盤活了多年沉淀的歷史數據,還為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升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數據湖”作為數字化轉型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助力渤海鉆探實現從傳統作業方式向“數智”作業方式轉變,為渤海鉆探提供更深層次的數據支撐,加速信息賦能,促進“數智渤鉆”建設。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