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點評】
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各地積極探索生態文明建設實踐路徑,涌現出諸多富有特色、成效顯著的示范典型,其中以安吉、桐廬、仙居等自然特征突出的生態文明建設為多,而以鎮海為代表的工業集聚區域生態文明建設典型則很鮮見。本報告詳細調研了浙江鎮海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問題和發展路徑,對其他地區很有借鑒意義。如果說前者是人們廣泛認知的“生態”,那么后者略顯“另類”,或許還會引來質疑爭議——一個以化工產業為主的地區怎么能成為生態區呢?
的確,鎮海240多平方公里的區域面積有約六分之一劃入當地的國家級石化區。但是,鎮海近些年卻走出了一條獨特的生態建設之路。當地黨委政府表現出了足夠的敏銳,提出“六大戰略”,及時將“生態環境整治”放在首位,決策層面明確并秉持“生態環境是最大民生”“寧肯發展慢一點,也要把環境治理好”等基本共識。而落實這些共識,實際做起來難度很大、阻力不小,這意味著要走生態環境優先的發展變革之路,就要迎接復雜艱巨的利益調整與挑戰,這需要很大的勇氣和擔當。也正是有了這樣的認識與決心,鎮海區能夠四年投入近百億元,開展“清潔空氣”“五水共治”等生態環境整治行動,能夠削減3000多噸有機廢氣排放、減少重污染水體,能夠探索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推行泄漏檢測與修復、有機因子數據網上實時發布等省內乃至全國領先的創新舉措。
縱觀鎮海從化工區到生態區的轉型之路,不難發現,這條生態文明實踐路徑其實并非“另類”。當地黨委政府所宣示的理念、共識和方略,舍得放棄、舍得投入,適應民意,促進民生,力主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恰恰契合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精神實質。
(作者系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秘書長)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