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唯一一個總部位于四川、主要科研力量也位于四川的國家軍工單位,中物院打造的“銀河·596”科技園一直略帶神秘色彩。日前,四川省與中物院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合作推進四川軍民融合“銀河·596”戰略科技創新基地建設,該園區被列為四川十大“軍民融合創新基地”之一。
據介紹,該園區于2012年6月開建,總體規劃建設用地750畝,建筑面積約60萬平方米,總投資約50億元。其名稱“銀河”,取自科學技術無止境之意;“596”則是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代號。目前園區建設工作基本完成,首批科研項目已陸續入駐并展開工作,園區已有400多名科研人員,其中副研究員及以上職稱的研究人員103名,博士及博士后136名,國家千人計劃人選等高層次人才多達30余人。
只需2秒鐘就讓危險品“現形”的安檢儀、中國首個用于飛行員訓練的自主研發高性能載人離心機……走進有幾分神秘的“銀河·596”科技園,感受到了軍民融合的成果和威力。今年4月,四川省與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以下簡稱“中物院”)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打造“銀河·596”科技園。軍民深度融合創新,為成都加快發展插上“轉型之翼”。
打破國外技術壟斷自主研發高性能載人離心機
日前走進位于雙流區銀河路596號的“銀河·596”科技園,只見偌大的園區里,科研綜合樓和一棟棟實驗室拔地而起。
園區科研人員舒楊所在的科學試驗用離心機研發團隊,是首批進駐園區的13個科研團隊之一,其主要研究方向之一的載人離心機可用于戰機飛行員的選拔、訓練。在舒楊的帶領下,來到載人離心機實驗室,只見一個形似飛機尾翼的裝置,能夠逼真模擬戰機飛行過載,用于實現飛行員在超重狀態下的各種訓練。舒楊介紹,該裝置運動質量達60余噸,隨著飛行曲線變換旋轉速度,旋轉臂端頭的飛行模擬座艙可靈活滾動,設計最高可達15倍標準重力的過載。
據介紹,飛行過程中,飛行員會承受多種方向上的過載,生理上會產生不同的感受。類似乘坐電梯時,電梯的啟動加速上升時可以體驗到身體有加重的感覺。經過訓練的戰機飛行員一般能夠承受6g以上的過載,短時間能達到9g。當過載達到6g時,飛行員體內的血液會在超重力作用下向腹部、腿部移動,一旦腦部得不到充足的血液,很快會出現因缺氧而引起的灰視、黑視,甚至出現意識喪失。
據了解,高性能載人離心機是戰機飛行員選拔、訓練和防護研究的必需裝備。在模擬座艙內看到,艙內還配置了飛機操作元件、視景投影、仿真儀表等,飛行員可自主操作,系統可搭載不同的飛行數據包,模擬不同戰斗機飛行。舒楊介紹,中物院從2012年開始該設備的研制,眼前的這臺離心機是我國自主研發的首臺高性能載人離心機,“目前國際上只有美國等少數幾個國家能夠研制,這臺設備的技術指標均已達到國際一流水平,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
兩項霸道“高精尖”“透視眼”安檢儀有望“成都造”
在“銀河·596”微系統與太赫茲研究中心,還有兩項“高精尖”技術備受關注。量子與光電微系統研究室科研人員李沫,是科研隊伍中為數不多的“理工女”,她的研究方向是量子認證。“現在的銀行卡、身份證、門卡等主要采用經典的認證識別方法或普通的數學密碼,卡片本身只需幾十秒就可以復制,數學密碼也容易被破解。”李沫介紹,量子認證運用量子的不可克隆定律和物理不可克隆特性,在理論上能夠確保100%的安全身份認證。“一個卡片上有數千萬個納米粒子,每個粒子的位置、大小都不一樣,完全處于隨機無序的狀態,從理論上根本無法復制或破譯這張卡中含有的信息。”李沫介紹,該項技術正在攻關階段,預計明年能夠拿出便攜式的量子認證原理樣機。
有一種安檢儀,只需2秒鐘,無論身上藏著的是塑料手槍、陶瓷刀、爆炸物,還是鑰匙扣等金屬物,甚至細小至5毫米大小的物品都會被一覽無余。微系統與太赫茲研究中心科研人員鄧賢進介紹,這就是該中心研發的太赫茲安檢儀。
太赫茲,是光譜帶上可被人類利用的最后“處女地”,是公認有重要科學價值和巨大應用前景的頻段窗口。它介于遠紅外線與毫米波之間,能量極低,不會對生物組織產生電離,穿透性強,適合于活體檢查。2000年前后,美國率先掌握太赫茲的發生和利用技術,將其成功應用于機場安檢設備,無需脫衣或放包檢查,走過一個房間,兩三秒鐘后,身上若有違禁物品,定被一覽無余。
鄧賢進介紹,中國在太赫茲的核心器件技術方面的基礎比較薄弱,從芯片到發生器、探測器、接收器等功能器件,幾乎都是從零開始。研究中心現已攻克核心器件技術,并已研發出樣機,技術也在朝著可識別2毫米大小物品升級,預計未來1到2年可實現運用,原本只在歐美發達地區國際機場“巡邏”的“透視眼”也將有望實現“成都造”。
“銀河·596”內“高精尖”技術遠不止這些。了解到,園區內現有表面物理與化學實驗室、國家高功率激光技術與物理實驗室等3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國家能源新材料技術研發中心等2個國家工程中心,及4個院級科技中心和重點實驗室、4個博士后流動工作站,已擁有的5大重點研究領域涉及先進激光技術、信息科學與技術、先進材料、制造與工程科學、新能源科學技術等。
“成都優勢”突出
加快制定
軍民融合發展十條
根據國務院批復,四川將依托成德綿地區,加快構建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軍民深度融合發展格局。作為國家國防科技工業的重要承載區域,成都在航空航天、信息安全、核工業、軍工電子、機電裝備和材料等工業領域已形成較完整的產業集群,具有較強產業實力。成都力爭通過三年努力,打通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軍民深度融合創新通道取得率先突破。
今年4月13日,計劃總投資約130億元的中國電科(成都)網絡信息安全產業園在雙流區奠基。這是全國唯一一個網絡信息安全產業園,占地面積約1140畝,規劃總建筑面積約76萬平方米,一期預計2017年底建成,預計2020年產值達到150億元。“之所以將產業園落地在成都有多方面的考量。”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副總經理胡愛民表示,成都是繼北京、深圳之后,中國最重要的信息安全企業聚集地。作為軍民融合項目,集團旗下實力強大的成員子公司三十所、衛士通就在成都,為產業園的落地起到助推作用。不僅如此,政府對網絡安全高度重視,成都擁有良好的政策環境和支持力度,還擁有電子科大等高校,能為產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成都已然在“國之重器”的研制中充當“排頭兵”的角色。據了解,為努力打通軍民深度融合創新通道,成都編制完成了軍民融合發展五年規劃,加快制定軍民融合發展十條,積極構建以航空產業為核心的“1n”軍民融合產業體系、以成都天府新區軍民融合創新產業園為核心的“1n”軍民融合園區體系,在建省軍民融合產業基地5個;累計幫助314家民口企業取得軍工相應資質,總投資超過400億元的70個軍民融合重點項目加快建設。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