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是我國第八個“防災減災日”。中國地震局9日于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召開主題為“科學理性面對地震,有效減輕災害損失”的新聞發布會,介紹地震監測預報的相關工作,臺網中心主任潘懷文發表了講話。
據介紹,我國地震速報發展前后經歷了數個階段,模擬記錄時期大約震后一至兩小時發布速報,數字記錄時期為震后半小時左右發布速報,網絡時代地震速報可以做到大約10分鐘左右發出。從2013年至今,地震速報實現自動化,自動速報能在震后1到2分鐘內給出自動結果,臺網中心10分鐘內可以給出正式速報結果。地震監測、速報的定位也隨著監測臺網的密度增加顯著提高。
潘懷文表示,我國的地震監測、速報能力在國際上已處于先進水平,特別是針對于發生在我國國內和鄰區的地震,“我們有信心給出快速、準確、權威的監測速報結果。”目前,我國對于十年尺度的長期預測對西部7級和東部6級左右地震把握相對較好,年度地震重點危險區對6級左右地震總體預測效果相對較好,對5級以上地震的預測準確率約為30%。
武漢市為“防災減災日”,啟動了近日武漢市啟動“防震減災宣傳活動周”,宣傳指導市民群眾提高風險防范意識和應對災害的能力。據悉,武漢市是專家認為的地震偏安全城市,但也是國務院確定的全國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城市。武漢市一向重視防震減災工作,目前,武漢建有測震、前兆、強震等地震監測臺站25個,實現了地震監測數據網絡實時傳輸、匯集及數據庫管理,武漢地震前兆監測和強震監測能力處于同類城市前列。
針對于陣后救援,強化無人機在救援中的作用。北京近日推出《北京市“十三五”時期應急體系發展規劃》,表現了我國對災后救援的重視。同時,對房屋建筑和基礎設施采取抗震措施提高抗震能力,是減輕地震造成人員傷亡、經濟損失和社會影響的根本途徑,地震區劃圖是工程抗震的最重要依據。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