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把垃圾倒入降解設備 省環保志愿者協會/供圖
垃圾分類居民兌換有機肥用于種植
小區居民用垃圾分類積分兌換禮物
這段時間,在福州藍山四季小區,比天氣還要熱的一個話題,就是廚余垃圾變有機肥的事了。去年年底,我省首臺廚余垃圾降解設備入駐該小區后,這臺每天將300斤廚余垃圾變成6斤有機肥的大家伙,就成了該小區居民眼里的“大明星”。
這臺廚余垃圾降解設備運行半個多月后,就產出了肥料238.8斤。剛開始,這些肥料大多數直接用于小區綠化帶,部分居民用于陽臺種植。前不久,廚余肥被送到閩清一家生態農場種了塊“試驗田”。
廚余垃圾降解設備進小區
居民參與堅持垃圾干濕分類
省環保志愿者協會工作人員介紹,“垃圾分類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是中央財政支持社會組織——服務社區垃圾分類的項目。藍山四季小區則是該項目在我省的首個系統運行示范點。
福建首臺廚余垃圾降解設備,也早在去年年底就在該小區落戶安家。如今,這臺設備日處理廚余垃圾300斤,為居民的垃圾干濕分類持續運作,提供了支撐。
“這家伙將廚余垃圾變有機肥時,只排放二氧化碳、氮氣和蒸汽,對小區環境沒有影響。”一說起這臺設備,小區居民王老先生豎起大拇指。
省環保志愿者介紹,為了藍山四季小區示范點系統運行成功,他們做了大量的前期準備工作。“安裝了落戶小區的廚余垃圾降解設備,建立了垃圾干濕分類積分兌換系統,組織低碳環保行動,發動社區居民參加當天的垃圾天天分類活動……”志愿者小張說,因為前期努力,現在藍山四季小區垃圾干濕分類資源化堅持下來了,這為建立一個覆蓋全省的垃圾干濕分類積分兌換系統提供了樣本。
廚余垃圾變積分
還有專門的垃圾分類APP
“我們有個非常好用的垃圾分類APP軟件。”小張說,住戶只要下載垃圾分類APP軟件,軟件后臺管理工作室即可打印出相應的不干膠二維碼便利貼。居民將這個便利貼,粘在垃圾袋上,然后將廚余垃圾放到小區的廚余垃圾專用桶中,袋裝廚余垃圾處理時,相關記錄就會被收進APP軟件,管理軟件自動給該戶累計積分,積分達到一定數量,居民就可得到回贈的有機肥,或以積分兌換到大米、黃豆、蔬菜等。
“這個示范活動一旦順利運行下去,將開創國內垃圾成功治理的新模式,實現廚余濕垃圾就地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目標。”省環保志愿者協會副會長鄭棣健對此信心滿滿。她說,目前在藍山四季小區,已有近百個家庭長期穩定地參與到該項目。
鄭棣健介紹,到目前為止,藍山四季共有134戶家庭參與垃圾干濕分類,共收集廚余垃圾10367袋,處置了濕垃圾7.78噸。
廚余肥種花草覺得不過癮
直接送到農場開辟試驗田
原本,小區廚余垃圾生化出來的廚余肥,讓小區居民拿去做小區公共綠化帶上的肥料,或自家陽臺花草肥料,挺受大伙歡迎。
但隨著小區廚余肥日漸變多,環保志愿者們開始有些不滿足了。他們希望通過尋找農場開辟試驗田,來做垃圾分類項目中廚余肥肥效跟蹤。
“我們項目組除了將廚余肥樣品拿去專業機構做鑒定外,還找了一家生態農場合作。”昨日,與東南快報記者聊起廚余肥,鄭棣健很興奮。
本月中旬,藍山四季小區4個長期參與該項目的家庭,就與省環保協會工作人員帶著廚余肥前往福州市閩清縣“歸真園生態農園”,種起了旱地糯米。
為更好地觀察其肥效,農園工作人員還另外開辟兩塊地,同樣種植旱地糯米,其中一塊使用農場自制堆肥,另一塊不添加任何肥料。等秋天到來就是檢驗收成的時候。
鄭棣健期待還能找到更多農場,參與到垃圾分類項目的廚余肥肥效跟蹤里來。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