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沙特和主要歐佩克成員國計劃將更多的原油留在其國內,中國一些煉油廠商轉向西非、俄羅斯等原油供應商。沙特的這一表態與4月份其石油部長訪華時做出的“100%滿足中國的原油需求”的承諾相背離。自去年以來,全球石油秩序經歷了一次深刻的調整,除了價格出現劇烈波動之外,供求的結構也在發生微妙的變化,沙特試圖主導全球石油秩序變革的“野心”時時顯現。但也如沙特此前所表態的,石油價格由市場來決定,同樣,石油秩序也是多方力量博弈的結果。
沙特的理由主要是要滿足國內煉油廠的需求,今年3月沙特原油出口達到近10年來的新高,投入國內煉油廠的日原油量出現下滑。此外,沙特的日原油產量達到1030萬桶,也是在高位運轉,進一步增產的空間也不大,而沙特新建的煉油廠開始投產,本國煉油廠對日原油的需求量在6-9月會增加40-50萬桶,因此,沙特額外增加原油出口也存在難度。此前,沙特宣布贏得石油價格戰,沙特的石油戰略的重心從增加市場份額轉向石油收益,也就是對未來石油價格的預期比較好,多少有“惜售”的心理。
當石油價格出現斷崖式下跌的時候,沙特堅持非常強硬的不減產的態度,增加對亞洲國家的石油出口,捍衛沙特在全球石油出口市場中的份額,油價暴跌將頁巖油以及高成本的石油生產商趕出了市場。沙特的市場份額保住了,雖然美國從沙特的石油進口量降至近年來新低,但亞洲國家的需求量在上升,4月份中國石油(12.22, 0.05, 0.41%)進口量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石油進口國。低油價也刺激了亞洲國家的需求,供需正在經歷新的平衡,過去一個月中,石油價格出現較大規模反彈,油價走出低谷。從這個角度來看,沙特的確棋勝一招,但滅敵一千,自損八百,沙特的石油收益也在大幅度縮水,而且因出口造成國內煉油廠的供給下降。沙特是原油出口國,卻是石化產品的進口國,沙特也希望發展本國的煉油企業,可以解決本國的就業問題,這幾乎是石油出口國的通病,有原油卻沒有建立起成熟的石化產業。石油的煉制與銷售也是石油秩序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是關鍵性的環節。
環顧世界石油公司,主要集中于發達國家。歐美世界的五大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英國石油公司、殼牌、道達爾、雪佛龍,這些屬于恐龍級的石油巨頭,一是它們是歷史悠久的石油公司,已經完成了“卡位”的洗牌;二是它們的體量巨大,富可敵國。發展中國家國有石油公司是石油生產的新生力量,像中東、北非等地區的國有石油公司是石油國有化之后的產物。這些石油公司在力量壯大之后也參與到了全球石油市場的開拓與競爭之中。因此,在石油的煉制和銷售的環節,沙特并不是主導型的力量,毋寧說是比較弱勢的一方。所以,沙特因素對于石油市場來說,影響較大,但也不是全部。
標簽:石油秩序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