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中國科大非晶固體負載不穩定性研究取得進展(2017-11-28)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院教授徐寧、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AndreaJ.Liu與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SidneyR.Nagel合作,在非晶固體特別是Jammed固體和玻璃態的振動特性研究中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最近,在…[詳情]
合肥研究院銅基薄膜太陽能電池材料缺陷研究獲進展(2017-11-28)
銅鋅錫硒(CZTSe)的組成元素在地球中儲量豐富且無毒,通過少量硫取代硒,其帶隙可以實現在1.0-1.5eV之間調節,是具有優勢的低成本薄膜太陽能電池材料。目前,CZTSe最高效率只有12.6%,遠低于其姊妹化合…[詳情]
福建物構所柔性金屬有機框架材料研究取得進展(2017-11-28)
相對于剛性金屬有機框架(MOF)料,柔性MOF材料具有永久多孔性和結構多樣性等特點,而且該類材料可以在保持自身晶態的同時亦可對外界的熱、聲、光、電等刺激做出響應。由于具有小孔與大孔結構(或無孔到…[詳情]
物理所在石墨烯上錳磁性原子間自旋交換作用及其調制研究中獲進展(2017-11-28)
納米尺度的磁性小團簇(由數個原子組成)是構建納米磁性器件和自旋電子器件的基本單元,也是研究磁性原子間自旋交換相互作用的理想體系。如何在原子尺度上直接測量和研究兩個磁性原子間的自旋耦合強…[詳情]
化學所鋰電池界面電化學過程原位研究獲進展(2017-11-24)
由于化學電源的電化學性能與電極/電解質的界面過程密切相關,涉及電荷轉移、離子輸運、相的生成和轉化等步驟,在納米尺度上深入理解界面過程對于器件設計和材料優化具有重要意義。然而能源體系的運行…[詳情]
金屬所鐵電超薄薄膜中強極化可持續性研究獲進展(2017-11-24)
近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沈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固體原子像研究部研究員馬秀良、朱銀蓮等,在超薄鐵電薄膜中發現強極化的可持續性現象。 超薄鐵電體在超級電容器等微納電子領域有著廣泛…[詳情]
半導體所在二維GeSe的偏振光學特性研究中獲進展(2017-11-24)
光在傳波過程中振動方向對于傳播方向的不對稱性叫做偏振,偏振是光作為電磁波的重要特征之一。偏振光探測在線性偏光鏡(LPL)、偏振遙感以及醫療診斷治療等方面已展現出廣泛的應用前景。目前,對可見波…[詳情]
合肥研究院在Mo摻雜Ni2P電催化析氫電極納米材料研究中獲進展(2017-11-23)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微納技術與器件研究室李越課題組,在電催化析氫電極材料的構筑及應用方面研究取得進展,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Nanoscale上,文章被遴選為當期的Insi…[詳情]
半導體所在柔性自驅動氣體傳感與顯示系統研究中獲進展(2017-11-23)
柔性可穿戴電子設備的飛速發展與商業化應用,加快了能源存儲器件的變革與升級。為了良好的匹配可穿戴電子器件,所使用的能源存儲器必須具備安全性高、體積小、壽命長、易集成化、功率密度高等特點。鑒于…[詳情]
合肥研究院在Mo摻雜Ni2P電催化析氫電極納米材料研究中獲進展(2017-11-23)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微納技術與器件研究室李越課題組,在電催化析氫電極材料的構筑及應用方面研究取得進展,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Nanoscale上,文章被遴選為當期的Insi…[詳情]